如今,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,行业需求不断迭代,学生们不仅需要岗位信息,更需要精准的职业规划、实用的求职技巧和前沿的行业洞察。一所高校能否搭建起覆盖广、触达深、服务细的就业支撑体系,能否把就业工作真正落到实处,决定了它能否让学生带着信心走向社会,能否为国家输送真正用得上、留得住的人才。
在这方面,华南理工大学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生动样本。据近日《中国教育报》报道,华工通过多维度发力,让就业服务既有“精度”又有“温度”,实实在在为学生铺就了就业路。
其中,最直观的感受是就业服务的“零距离”——在全校796个班级里,每个班都有了专属的“职业发展委员”。这些“小助手”活跃在政策宣传、活动组织、需求调研的一线,把就业信息、服务资源精准送到每个学生身边,彻底打通了就业服务的“末梢神经”。再也不用怕错过重要通知,不用愁不知道哪里有招聘会,这种“家门口”的服务,让就业这件事变得触手可及。
同时,华工还懂得“借外力”强内功。其引入企业资源建立的“美的工作室”等平台,就像给学生请来了“强外援”。企业HR驻校开起“就业门诊”,面对面解决简历优化、面试技巧等问题;辅导员们还会到企业挂职锻炼,把市场需求的“一手情报”带回校园。这种校企联动不仅让学生提前接触职场生态,更让该校的人才培养方向紧跟行业脉搏。
同时,华工每年近200场“职业启航月”“青春逐梦职场月”等品牌活动,像一场场“职场练兵”,6万人次的参与量背后,是学生职业能力的悄悄提升。例如该校学子在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斩获1金3银2铜的成绩,正是这种“以赛促练”模式的最佳证明。
更甚者,为了让服务更“硬核”,华工还设立了70万元“就业育人基金”,建成“匠心・职业探索馆”和6大就业空间,连AI面试亭都搬进了校园。这种数智化升级让学生对着AI就能模拟场景,还能收到反馈,简直是求职“神器”。
另外,岗位供给上,化工业是下足了功夫,推进“百城千园访企拓岗”行动,47场跨区域招聘会、1019场校园宣讲会接连不断,线上7120家企业送来51.8万个岗位,选择多到让学生挑花眼。包括针对想去基层的学生,该校也设立了“笃行奖”激励,建基层工作服务协会,党政岗位就业占比连续三年超10%,让奉献青春的选择更有底气。
而且,即便是暂时没找到方向的学生,华工也考虑到了——首批招募160名科研助理,既能在校内过渡,又能积累科研经验,这份兜底的温暖,着实让人心里踏实。
如今,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“高落实率、高就业质量、高满意度”的“三高”态势,正是这些细致服务的最好回报。从班级里的“职业发展委员”到企业里的实习岗位,从AI面试亭里的模拟训练到基层岗位的精准输送,该校把就业这件“民生大事”拆解成一件件“暖心小事”,用专业和用心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被重视、被支持。这样的就业服务,或许就是华南理工大学最动人的“名片”。